学术讲座 | 人工智能与口笔译

 

2021年9月28日下午,欧洲语言服务商德国D.O.G.公司(D.O.G. Dokumentation ohne Grenzen Gmbh)总裁、Journal of Translation Studies(《口笔译研究》)学术委员会委员、德国术语研究所(Deutsches Institut für Terminologie)顾问委员会委员、上外高翻客座教授Francois MASSION应邀为学院师生开设线上讲座,主题为“人工智能与口笔译” (The Impac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T&I)。讲座由学院英语笔译专任教师赵政廷博士主持。

本次讲座,Massion教授为新入学的英语笔译专业同学们介绍了机器翻译40年来的演变历史、运作原理以及未来发展趋势,并将机器翻译(MT)和人类(HT)翻译进行对比,希望同学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机器翻译对人类译员的影响,借助技术进步提高自身翻译技能。

Massion教授指出,40年前计算机辅助翻译(CAT)刚刚诞生的时候因其处理后的译文准确率低、句型重复较多,出现了一些反对声音。但随着技术不断完善,特别是神经网络翻译的不断更迭,机器翻译和译后编辑(MTPE)以低成本和高效率的特点促使译员更为广泛地在翻译实践中运用。如今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各业发展迅猛,除了助力提升传统的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之外,还被普遍运用到语音识别、视频字幕翻译、全自动口译、术语提取与查询、聊天机器人和虚拟助理系统等领域。

Massion教授还为同学们解析机器如何处理和理解自然语言。他介绍机器理解自然语言有三大因素,即自然语言处理、知识与逻辑、数据和可能性。机器处理自然语言的方法和人类译员类似,也需要分析词性和句法,在其算法中综合使用不同的策略,遍历假设、损失、优化三个阶段。

Massion教授认为人工智能改变了人类获取信息的方式,使我们倾向于使用搜索引擎获取数据,译员也更依赖使用机器批量处理术语。译员面临的挑战之一是:相对于成本较高的人类翻译,市场对低成本的机器翻译需求量越来越大。但我们也要充分意识到机器翻译在应对多语种知识、文化负载词汇、以及复杂的逻辑关系等许多方面仍然存在不少缺陷,因此高质量的译文还是需要人工编辑打磨。

Massion教授对译员的发展前景仍保持乐观态度,他建议随着“机器翻译+译后编辑”模式在语言服务产业中的广泛应用,译员应学习鉴别机器翻译常见错误,掌握译后编辑的基本原则,了解机器翻译引擎的语言处理方式,借助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参与机器训练中,提供和改善机器训练的数据,助力机器翻译技术发展,让技术进步更好地帮助译员提升翻译质量和效率。

问答环节,在场师生与Massion教授进行了积极互动,两个小时的讲座在一阵持久而热烈的掌声中落下了帷幕。本场线上讲座开通ZOOM线上同声传译功能,由学院师生团队提供中文与阿语、英语、德语、日语、朝鲜语和西语等6个语对的接力同声传译。

 
版权所有: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 地址: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 邮编:200083